翻譯設定

最新公告104.07.15

本網誌以後
每年3月至6月及9月至12月
暫停服務!!
造成大家的不便請見諒!!

請在此搜尋DD文章

2015年5月2日 星期六

西湖國小生態營高階班結業影片

西湖國小生態營結業影片

【西湖國小生態學習營:南方生境之旅踏查心得】

看了前幾篇心得,
覺得大家都寫得好詳細,
這四天南方生境之旅,
是我第一次沒有家人陪伴出去旅行,
而且有四天三夜,
不過有邱老師和卓老師,
還有其他專業教授、專業導覽解說員,
讓我學習到很多很多以前不知道的資訊和知識。
今年短短不到兩個月,
我就到了屏東三次,
第一次是元旦跨年,
第二次是生態營的南方生境之旅,
第三次在寒假,
我帶著爸爸媽媽、舅舅、外婆和阿姨,
到了我印象最深刻的後灣,
帶了一些貝殼、撿了一些貝殼,
還給這裏的寄居蟹,
希望他們都能有溫暖的家。

每次生態營課程結束,
回家後就會跟爸爸媽媽講今天學到了哪些新知識,
這次也是一樣,
而且這次去的地方爸爸媽媽都沒去過,
所以會跟爸爸上網找資料,
當然看到更多更豐富的相關知識。
【自然農法】
第一站到的是游勝豐老師的自然農法芭樂園,
因為去年暑假開始,我在們家花園撿到竹節蟲,
竹節蟲的主要食物就是芭樂葉,
讓我想了解什麼是自然農法。
自然農法就是有機生態,讓農作物與自然共生,
昆蟲有昆蟲吃的食物,植物有植物的養分,
可以用最自然的方法讓水果生長。
游老師說他不防治、不施肥,
種芭樂不要用人的觀點,用芭樂的觀點,
不消耗任何不自然、不是來自田間的資材。
草是很重要的,可以讓有機質增加,
讓微生物平衡,讓土層變厚變軟,
植物的根才會深,才會往深處找養份,
也才不會被風吹倒,
所以游老師的芭樂樹都可以活到七年以上。
老師說自然農法種出來的水果,
可以保有水果最自然的風味哦!
我們家開的店後面也有一個小花園,
也都是使用自然農法,
幾年前自然長出一棵龍眼樹,
現在已經大約三層樓高了,
我們不施肥、不防治,因為我們沒有要賣龍眼,
這棵龍眼樹已經結了兩次果,
今年現在又開花了,
每到開花時就好多蜜蜂過來採蜜,
暑假就又可以吃到甜蜜蜜的龍眼了。
IMG_8568.jpg  
【屏科大野生動物收容中心】
接著下午我們到了屏科大野生動物收容中心,
這裏是台灣唯一一個的野生動物收容中心,
非法帶來台灣被沒收或是受傷或是流浪無法在野外自己生活的動物,
在這裏都會受到醫治和照顧。
這裏有紅毛猩猩、馬戲團不要的老虎、鸚鵡、白鼻心、受傷的鳥類,
曾經也有很少看到的黃喉貂在這裡受照顧,
還有我印象很深刻的獅虎。
獅虎也叫做「彪」,是獅子和老虎結晶而成的,
因為是不同物種所生的後代,
所以DNA會有缺陷,
網路上的資料說,這隻獅虎原本還有兩個兄弟,
可是因為物種不同DNA有問題,所以生出來後就死了,
剩下的這隻被送到屏科大這裏,
可是他的後腳無法伸直、行動困難,
而且脊椎是S型的。
他的照顧費用比其他動物都還要多,
所以非法繁殖不只會讓動物自己身體不健康以外,
也會浪費很多資源的。
所以保護動物說起來很簡單,
做起來卻是很困難的。

【台灣黑熊的保育與研究】
在屏東科技大學的第二個學習活動,
就是由黃美秀老師為我們介紹台灣黑熊,
黃美秀老師大家都叫她黑熊媽媽,
因為她研究台灣黑熊已經有很長的一段時間,
為了研究與保育台灣黑熊,
她跑遍全台灣,很用心在做台灣黑熊的保育工作。
台灣黑熊是台灣特有種,
現在數量已經非常稀少了,所以台灣黑熊也是保育類動物。
老師曾經到八通關古道追蹤黑熊,
還因為古道損壞, 順便幫忙修路。
老師用追蹤器追蹤黑熊,可以用電腦看停在哪裏,
了解牠們的活動範圍,
原來以為熊的範圍不太大,
結果發現台灣黑熊的活動範圍可以大到半個台灣。
還發現過有兩隻黑熊路徑一樣,
後來才發現原來是姊妹。
回來後去找了很多和台灣黑熊相關的資料,
看到很珍貴的影片,
有兩隻小台灣黑熊的成長影片,
一隻叫happy,一隻叫bingo,
她們雖然是人工飼育,
但是保育人員為了保護牠們原本野生的習性,
在牠們長大的過程中,
還要想盡辦法讓牠們學習在野外求生存,
還要學抓獵物。
老師說研究台灣黑熊是很辛苦的,
由其她是一個女生,
但是她還不怕辛苦,因為要保護台灣還存在著的寶物,
要怎麼保護?
就是不要獵熊,不要吃熊掌。
台灣黑熊大約只剩下兩百隻了,
比貓熊、北極熊都還少,我們更要好好愛護台灣黑熊。
【萬金教堂與萬金社區】
這是一個很古老的教堂和很有信仰的社區,
這裏充滿與教堂宗教有關的畫畫和造景,
出發以前就到網路上查過萬金教堂的資料,
雖然我們不是天主教,
可是這裏真的很有歷史文化,
每年這裏的聖誕節很熱鬧哦!
第一天晚上就是住在這個教堂哦!
IMG_8575.jpg  

【五溝水探秘】
五溝水是一個很特別的客家社區,
來自北大武山的部分溪水滲入地下後成為伏流,
在地表受壓時湧出,湧泉的溫度終年維持在24°C,
因為溪水清澈溫度適宜,
形成了很豐富的生態環境。
但是因為人類缺少生態保育的觀念,
不只是帶來了外來種影響原本的生態,
人類自己也愛亂丟垃圾、製造髒亂,
為了建設也不惜破壞原有美麗的生態。
IMG_8594.jpg  
【社頂公園的黃裳鳳蝶】
社頂在墾丁的一個部落旁,
這裏是一般人不能進來的,
我們一進到社頂公園就看到一隻會吃林投的竹節蟲,
在社頂公園,
梅花鹿是植物的大殺手,
他們會在夜晚跑來跑去,
把黃裳鳳蝶的食草馬兜鈴都踩死了,
黃裳鳳蝶是珍貴稀有的台灣特有亞種,
也是台灣本島蝴蝶體型最大的,
以前台灣很多,
是因為被人類捕捉,而且棲地被破壞,
數量就愈來愈少了。
社頂公園這邊因為有不錯的環境,
所以現在黃裳鳳蝶才開始變多。
這裡除了黃裳鳳蝶之外,
還有有一種叫大白斑蝶,
我們看到了快要結蛹的五齡蟲、蛹和蝶,
另外還有200多種蝴蝶。
 IMG_7015.JPG
IMG_7027.JPG
IMG_7035.JPG
IMG_7041.JPG  

【後灣的陸蟹保育】
到過墾丁很多次,
以前卻都不知道有後灣這個地方,
原來後灣離海生館這麼近。
當天看見很多陸蟹、寄居蟹,
後灣是台灣地區陸蟹很多的地方,
一個小小的面積就有好多隻。
不過還是老問題,
除了大家亂丟垃圾把貝殼撿光,
讓寄居蟹沒有家可以用,
只好住在垃圾裏。
還因為觀光的需要,
這一塊地被大財團買走了,
規劃成為大飯店,
可是保護生態的專家很反對,
飯店很多地方都可以蓋,
可是適合陸蟹生活的地方卻很少。
回家後跟爸爸講到這個問題,
爸爸也覺得飯店和民宿那麼多,
其實不必再多蓋一間飯店,
如果真的要蓋,
我們每次去海生館看到停車場很大都沒人停車,
可以請飯店跟海生館合作蓋在停車場,
把後灣這個陸蟹的家,
永遠保留給陸蟹。
寒假又來了一次後灣,
這次是白天來,
看到了美麗的海洋和風景,
也看了好多珊瑚和美麗的貝殼沙海岸,
不過卻也看到了不該看到的垃圾。
撿了貝殼還給寄居蟹,
也把可以帶走的垃圾撿起來,
真的希望大家可以好好愛護這一片美麗的後灣。

【阿塱壹古道與謝桂禎老師的演講】
這趟行程中最期待的就是阿塱壹古道了,
以前常走台26線,
會一直在想台26線的起點和終點在哪裏,
看了google地圖以後發現,
台26線斷了好幾節,
那時候會覺得,為什麼不把台26線連起來呢?
後來發現到原來有條叫阿塱壹的古道,
具有豐富的生態,所以才保留了這一段不蓋公路。
看過幾個阿塱壹古道的影片介紹,
爬過一些山、走過很多步道的我,
很期待也很有信心想完成走完阿塱壹古道。
這次我們帶導覽老師鄭江長是當地阿美族原住民,
很特別的是他有配刀。
我們從台東南田這邊的台26的88.6公里處開始走,
一開始古道的頭就看到地上有編號和座標,
導覽老師說如果發生緊急狀況,
可以打112或116告訴他們座標,
救難人員就可以找得到。
阿塱壹總共有八公里的行程,
在這八公里的行程中,
看到有山也有海,還有很多不一樣的植物、動物,
這就是阿塱壹古道在經過大家的努力後,
所保留下來的,
我們應該更要好好珍惜。
IMG_7084.JPG
IMG_7099.JPG
IMG_7106.JPG  
【南仁山自然保留區】
南仁山自然保留區是台灣現在僅存的低海拔原始林,
所以這裏生態豐富也很多樣,
有昆蟲、鳥類、蝴蝶、蛇類、魚類、蛙類等等,
還有很多種的維管束植物,
在這裏還看到了白天會出現的螢火蟲,
這是最後一站,
這幾天腦袋的收獲豐富,
不是短短幾個字的心得就能寫得完的。

【西湖國小生態學習營:野鳥生態調查】

【西湖國小生態學習營:野鳥生態調查(王嘉雄教授)】
台灣的鳥類原來有458種,
經過幾年的調查,
現在增加為627種。
野鳥生態調查的方法有分室內和室外,
這次老師說的都以室外為主。
常用的調查法有
一、穿越線調查法
二、固定半徑調查法
三、繫放
四、自動照相
五、無線電追蹤
這些不同的方法可以用在調查不同的內容。
像穿越線調查法,
可以用來研究種類和數量,
因為面積比較大,所以人要比較多,
可以用來調查鳥類分布,
可以設計遊樂區路線。
繫放調查法就是用來研究鳥類的遷徙行為,
每個不同的研究團隊會有不同的足旗,
台灣最多黑面琵鷺的地方就是台南,
所以看到不同的足旗,
除了知道牠飛過多少地區以外,
還可以查到這隻鳥類的資料。
接著老師講了幾個觀霧的鳥類調查和東沙群島的鳥類調查。
觀霧的調查資料可以可規劃賞鳥活動、路線...等等。
而東沙群島的的調查資料,
可以知道國家公園內的鳥類,
發現全年可見的有16種,但卻只有一種在島上繁殖。
接著老師講到候鳥,
在台灣的鳥類當中,
候鳥佔了百分之74,
留鳥只有百分之26。
因為台灣有多樣性的生物相,
而且是在大陸性島嶼位置、太平洋島弧位置,
所以是候鳥遷徙的大站。
全地球有三大鳥類遷徙區,
通常牠們可能是因為冬天寒冷不易找到食物,所以遷往南方較溫暖的地方。
有些是因為北方陸地掠食者較少,
所以遷往北方繁殖。
除了鳥類,
魚、昆蟲、綠蠵龜、鯨豚也都會遷徙。
鳥類的遷徙、繁殖、換羽是週期性的生命現象,
也是一種冒險活動,
但是也有可能有成千上萬候鳥在遷徙途中意外喪生,
因為秋季遷徙季節正是颱風、颶風的季節。
鳥類遷徙有◎定期性◎定向性◎集群性的特點,
時間長短有些是兩週,有些會到兩個月。
而鳥類遷徙的隊形,
一般最常看到的就是人字形,
上次我到台南去玩,
就剛好看到好幾隊成人字形的鳥類遷徙,
是很大的人字形!
IMG_0882.jpg  

鳥類遷徙的速度也很有趣,
水平飛行的脊尾雨燕時速有160公里
隼的時速則是250公里,
這只是遷徙的速度,
捕捉獵物可能達到時速400公里,
比高鐵還要快!
而鳥類遷徙的距離,
有些一天可以飛上百公里,
北美的鳥類遷徙一次還飛800公里以上,
1955年8月,一隻翻石鷸從白令飛到法國,平均速度每天925公里。
而此美最長的遷徙路線是八千公里的長刺歌雀。
最特別的北極燕鷗每年八月離開北極繁殖地,
開始飛向南極,每年往返全長四萬公里,
他們飛到的時候南北極都是24小時日照永晝,
所以比任何動物都看到更多的太陽。
可是鳥類又不像人類有地圖或GPS,
牠們是怎麼找到方向的呢?
經過研究發現,
鳥類有兩種定向方式,
一種是視覺定向,
就是靠看星星,或是看太陽、其他地標的方向。
另一種是非視覺定向,
比如靠磁場感應,或是聽覺,
還有遺傳也可以讓鳥類自然找到方向。

2015年5月1日 星期五

昆蟲的研究

昆蟲的研究
昆蟲的研究這一節課,
高階班講到的都比以前初階和進階班不同,
不再只是淺淺的認識,
已開始讓我們了解研究的部份。
由於我在家裡養了一些昆蟲,
有竹節蟲、金龜子、獨角仙和幾種鍬形蟲,
所以對昆蟲的研究比較想了解。

不過這次老師講的,
是以野外調查為主,
要調查昆蟲就要先學會怎麼採集昆蟲,
採集昆蟲前也要先了解要調查的昆蟲的習性,
採集時選擇的時間與地點是很重要的,
採集昆蟲的記錄也很重要,
要記錄時間、地點、數量、種類。
接著老師講到各種採集昆蟲的方法和裝備,
有捕蟲網、定置網、長竿、毒瓶,
老師還解釋有哪些毒氣可以用,
一開始聽到會覺得很殘忍,
後來老師解?如果不使用,
一堆昆蟲在一個樣本罐裏面,
會造成每一隻昆蟲樣本都損壞,
無法達到研究效果,還要另外再找樣本,
也容易破壞到昆蟲的生態。
老師也說他盡可能不用毒瓶,
而是多帶一些瓶罐,
每一隻裝一罐不會殘忍也不會互相打架。

老師也講了很多到山上採集的趣事,
像是做昆蟲物種生態調查時候的攔截籬直落式陷阱,
要怎麼設計才會比較好,
老師試著不放酒精,
但捕到的昆蟲卻都被鼩鼱吃光,
所以才會想到再加上網子。

雖然老師調查昆蟲要捕捉昆蟲,
但老師是以研究為目的,
並不是要賣蟲賺錢,
而且每次的採集都會很小心,
不會去破壞昆蟲的自然生態。
所以老師每次到山上去的時候,
如果看到路邊、山邊有人放鳳梨或水果,
為了吸引昆蟲、為了捕捉昆蟲,
老師都會買更多的鳳梨,丟到山邊或懸崖邊,
把昆蟲吸引過去,
才不會被捕蟲人捉到。

接著老師還講了一些科學研究的方式,
這也可以用在科展的製作。
◎收集資料
◎發現問題
◎設立假說
◎預設
◎驗証假說
◎修改假說或結論
而且研究科學要注意到要守法,
是不是保護區
或是不是保育類或是要注意到動物保護法。

而且如果要做科學研究或科展,
應付是沒意義的,
要就要好好去做研究,
而且不能為了得獎就不擇手段或惡性競爭。
平常要多多培養自然觀察的能力,
要找網路資料或跟學者專家請教。

去年剛開始養獨角仙的時候,
就想試著研究看看怎麼養才能養比較大隻,
不過那時候還不知道科學研究的方式,
今年正在變蛹的獨角仙,
未來變成蟲有了下一代後,
可以用老師教的方式來研究看看了。






與海蛇共舞

與海蛇共舞(師大生命科學系:杜銘章)

海蛇是我們一般比較少能接觸到的動物,
其實平常連蛇也就很難看到了,
所以我就對海蛇比較有問題,
上課時問了不少問題。

老師一開始就問,
海蛇是不是蛇?
海豹不是豹、海牛不是牛,海狗不是狗,
但海蛇卻是蛇!
老師也強調,研究海蛇是一件花錢又危險的事,
也不太可能一個人獨立完成。

海蛇在人類眼中,由於古老的傳說影響,
海蛇不是很大,就是很毒,
老師說海蛇是很毒沒錯,部份毒性僅次於雨傘節,
但是海蛇的出毒量很小很小,
而且海蛇的毒牙大約只有0.6cm,
0.7cm的潛水衣就無法咬穿。

我有一個疑問就是海蛇是用什麼呼吸,
老師說海蛇還是用鼻子呼吸,
活動範圍不會太深,也會出來梅面換氣。

海蛇大部份吃珊瑚礁魚類,
會在洞口等魚。
有些海蛇退化到只吃魚的蛋,
像是飯島氏海蛇,
飯島氏海蛇是非保育類,有劇毒,但毒牙毒囊退化了。

海蛇的身體構造也有些與蛇類不同,
有些鼻孔往上移,有些在旁邊,但是都可以閉合,
而且海蛇的頭變小、身體變扁,腹部鱗片變小,
才能讓身體容易在海中游動。

因為海蛇分佈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中間比較多
所以歐美學者研究海蛇的比較少,
在台灣杜教授是主要的研究專家。
有一個國外學者到東南亞研究,
以為海蛇的蛋在海裡可以孵化,
但是其他的學者認為:海龜的蛋只要泡到一點點海水,就沒有辦法孵化,
所以老師在蘭嶼發現海蛇洞之後,
就把蛋旁的水拿去量,發現這裡都是淡水,
而且離海水還很遠。
這個地方也很高,颱風過後海水中的鹽份會升高,
但是慢慢的會降低成淡水。
後來日本的學者也發現海蛇的蛋只要泡到一點點海水,也無法孵化。

海蛇只喝淡水,所以在他舌頭下面有一個舌下腺,
當他喝進鹽水,這個特殊的構造會把鹽份排除,
鱷魚也是這樣的。
海龜有這個構造,但是是在眼睛兩旁,
所以前的傳說說當放生海龜的時候,他會回頭而且留下眼淚,
其實他是在還放鹽份。人類太自作多情了。

全世界海蛇種類大約是50種,
台灣常見的是7種,
老師說有些日本人會把海蛇賣到台灣夜市當作雨傘節賣,
而在菲律賓、海南島因為傳說,
所以會有海蛇乾、海蛇粉等產品出現。

老師在台灣地區做過很多調查研究,
蘭嶼是海蛇很多的地區,
而且蘭嶼四種海蛇是安全的,
所以可以發展觀光:與海蛇共游,
而且不能像其他觀光團以價降吸引觀光客,
而是要有一定的費用,
才可以留住導覽人才、維護當地環境,
這樣也才能長久延續。

老師也講了好多他到其他島嶼研究海蛇的經驗,
交通很不方便,還得忍受機車三貼、腳麻才能到達目的地。
而且為了考量經費,
只租用了一個氧氣?,
雖然當地要到海蛇出沒處只要潛下水三公尺、
往前游六公尺就到了,
只要一口氣,但還是很冒險。
第一次海水清澈,所以很容易,
第二次海水混沌,
根無無法分辨方向,
還好老師及時找到出口游上去換氣呼吸。
還有一個地方,
去的時候體力好沒感覺,
回來的時候發現海很深、深不見底,
老師只好忘記累趕緊使力游回來岸邊。
研究海蛇的地方通常是很偏僻,
所以老師他們只能在當地捕魚、烤魚來吃,
好像回到原始生活,
卻也像是在渡假一樣。

所以研究海蛇真的是很辛苦的,
不過聽起來很有趣,
也謝謝老師的研究,
才能讓大家知道這麼多關於海蛇的習性。